俄罗斯人真的是“战斗民族”吗?

提起俄罗斯,许多人就会开始念叨“战斗民族”。有的人,甚至会用“尚武”或者“善战”形容俄罗斯人。

这是真的吗,符合真实的历史吗?

今天,我们就从“善战”与“尚武”这两个标准来分析一下,看俄罗斯是不是“战斗民族”。

我们先给“善战”和“尚武”,下一个定义。

所谓“善战”,可以解释为指外线作战能力强大,即境外作战不依靠自己的国土,进行防守反击的能力。比如全盛时期的英法,无论在欧陆还是在海外,都能打出不错的战绩。尤其是英国,人口、资源、纵深都是二流水准,却能打出日不落帝国,让人不得不竖起大拇指。

所谓“尚武”,定义更为简单,即这个民族对“武力”的看法,以及军人在社会中的实际地位,最后看体育在这个国度的地位。虽然,现代化的武器,正在抹平士兵体格上的差距。但一个优良的体魄,依旧是军人的根基。一个全民鄙视运动,恐惧武力的民族,肯定无法称之为尚武。

俄罗斯与欧洲各国的战争

我们先对俄罗斯人的“善战”与否做出评判。看看历史上的俄罗斯人,在离开自己广袤的战略纵深后,是否有能力打出漂亮的战绩。

扣除金帐汗国时期,大部分中国人对俄罗斯的印象来自近现代。所以,我们选147-19世纪的俄罗斯进行解读。它既不像莫斯科公国那样,被蒙古人奴役;也不是不攻自破,真实实力为迷的苏联。它被人攻入过首都,也曾远征欧亚大陆,建立起辽阔的殖民地。

这个阶段的俄罗斯,是典型的两个拳头往两面打——既进攻欧洲,也入侵亚洲。前者主要体现在,对波兰为首的东欧各国进行长达数百年的入侵、殖民,以及与奥斯曼帝国多达十一次的大战;后者主要体现在对中亚各国和清王朝的蚕食上。

前者由于交通相对便捷,俄军可以出动几万至数十万的军队争霸,这让欧洲人一直蔑称毛子为“灰色牲口”。但蔑称归蔑称,俄罗斯的战绩究竟如何?

我们以波兰和土耳其为代表,看看“战斗民族”的实际水平。

波兰人作为罗斯宿敌,双方从基辅远征算起,双方一共进行了18次大战。若把时间限定在17-19世纪,并将几次不对称战争去除。我们会发现,俄军虽然能够在战场上击败波军,但是无疑都占据数量优势,而且波兰特色的制度缺陷也引发了问题。俄军既有在波兰-莫斯科战争,以及斯摩棱斯克战争中被波军击败的惨痛回忆,也有俄波战争和镇压巴尔联盟的爽快。总体而言,俄罗斯人能击败波兰,很大程度依靠波兰人内部问题(第一次瓜分波兰的理由,便是波兰人无法靠自己稳定秩序),以及自身的体量优势。

图/油画《米哈伊尔·沙因在斯摩棱斯克投降》

但并非所有欧洲国家都是如此。当俄罗斯的对手换成奥斯曼时,战争的过程便顺利许多。从1676年,双方进行第一次大规模战争开始(不计算1568年的阿斯特拉罕远征),俄罗斯赢了大部分战争的胜利,奥斯曼仅有的几次胜利都建立在欧洲盟友的基础上。可以肯定,大部分时间段,奥斯曼的单兵素养不如俄罗斯,至少在步兵素质上,双方有巨大的差距。相比信奉天主教的波兰,有着更多亚非特色的奥斯曼在单独面对毛熊时,无疑十分吃力。

俄罗斯对亚洲的侵略

如果说俄罗斯打波兰和西欧需要盟友的帮助,以及确保自身的体量优势;打土耳其需要保证,其在外交上的相对孤立,不让奥斯曼人有机会得到欧洲的增援。那么,在攻打北亚、东北亚、中亚时,俄罗斯只需要确保没有其他列强玩虎口夺食,以及气候站在己方。哪怕军力上,俄军处于绝对弱势也没有关系。

1839年,俄军开始入侵土耳其斯坦。俄军在军力上,处于弱势,战斗部队+后勤一共5000人。12月30日,2000-3000名希瓦汗国的士兵袭击了他们。结果,俄军仅仅战死5人,受伤13人,希瓦汗国却被杀80人。最后,俄军因气候不适,大量士兵患病死亡,不得不下令撤退。

1847年,俄罗斯人吸取了1839年的失败经验,改为缓步推进。他们现在锡尔河三角区建立两座堡垒,然后利用蒸汽船顺流而下探险。这种相对保守的战略,取得了成果。最后,俄军以400多人死亡,不到千人受伤,600多病死的代价,消灭了上万土耳其斯坦的士兵。

在外东北,俄军的挺近更为顺利,往往几百人上千人的探险队,配合阉割版的堡垒战略,就能让清军疲于应对。在外西北,清朝通过胡雪岩得到英国人的贷款,购买大量的德械装备,才勉强稳定住西线战局。但是,清朝依旧丢失了霍尔果斯河以西,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。

所以,俄军在东线战场上,完全可以说是如鱼得水。在日俄战争中,日本需要靠英国人的援助,以及数倍的人员伤亡,才勉强击败远东俄军。

俄罗斯人的尚武

“尚武”不同于“善战”,可以从很多维度去解析。

但是,最佳的方法无疑是观察民众,尤其是上层精英对参军的看法。因为,穷人可能为选票或者金钱而战。国家再穷困,也不太可能让军人饿肚皮,当兵对穷国的底层人而言,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。但是,贵族和精英阶层没有这个顾虑,他们也是这个国家的上层结构。他们的参军热情,是个很好的指向标,标志这个民族的实际情况。

例如英军的军官阶层一直被贵族把持,他们也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,一战后许多贵族的继承人战死,不得不修改继承法,才能维系家族。

同理,德国的容克贵族,为帝国的建立和维系付出血的代价。尤其是二战后,名字中带有“冯”的德国人,基本被排挤出政界。这也暗合“责任与义务等同”的真理,虽然希特勒不是贵族,但德国发动了战争,贵族无论是否愿意都要参战,并为战败买单。

反观俄罗斯,双方的武德差距不是一星半点。俄军最初为终身兵役制,全体国民只要参军,就必须在军队里度过余生。不过,贵族阶层很快便成功简化了其服役的条件。先是贵族家庭兄弟中有一人可以免除兵役,后又将服兵役的期限限制到25年,1762年贵族阶层更是全部免除了兵役义务。

之后,有钱人也加入这个环节中,提出用金钱来免除兵役。

19世纪,俄国总共有3000万纳税人,包括商人、荣誉市民、中产,其中有600万人通过经济手段免除自身的军事义务。

但俄罗斯精英也并非一无是处,这个阶段的俄罗斯以音乐、绘画、小说闻名于世。和一些人心中傻大黑粗的“战斗民族”印象截然相反,俄罗斯人非常文艺且富有艺术气息。

许多苏联时期的课本,到今天依旧是中国在内的许多艺术生的教材。

结语

从“善战”来说,俄罗斯人几乎是不善战的。

对手是波兰、瑞典人时,俄罗斯就依靠体量碾压,再利用外交夹击;对手是土耳其人时,俄罗斯人就利用步兵和海军的素质、技术优势配合体量碾压,同时尽可能地不让奥斯曼通过外交手段获取援助;当对手换成亚洲各国时,俄罗斯人则需要提防其他列强的干涉。

二战中,如果没有西线牵制,没有英美支援,早就被希特勒灭了。

至于尚武,俄罗斯的兵役制度,已经很好地表达出“俄罗斯人不尚武”这一事实。

毕竟在一战前,精英阶层的选择,很大程度上也是这个民族的风向标。

实际上,俄罗斯这个民族地处穷边,多愁善感、爱走极端。它以第三罗马自居,有很强的宗教使命感,总想要拯救世界,大国情结是永远不会消散的(因为出过不少伟人,可以称得上是一个伟大的民族)。

曾任美国驻乌克兰大使的斯蒂芬·皮佛尔指出:俄罗斯已经是一个衰落的国家。

他说:“俄罗斯还被当作一个重要国家的唯一原因是他们还拥有很多核武器......如果你看看俄罗斯的现状,俄罗斯的人口和经济。没有改革,经济上基本上还是依赖石油、天然气和其他物品的出口。你们还听说过他们还可以制造别的吗,除了会出口武器。如果你看看这些趋势,俄罗斯基本上是一个衰落的国家......”

最后,我们就知道了,俄罗斯不是战斗民族。

只能说网络时代,造成的误解比我们想象中更多。

版权说明:本文内容来源于互联网,内容仅供参考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责任编辑:小牛探花。若有版权问题或其他事宜,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。
(8)
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
上一篇 2019年12月5日 下午9:25
下一篇 2019年12月17日 下午12:06

相关推荐

phone_iphone 关注我们
关注我们
分享本页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