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,是中国一年一度的“中元节”,佛教中称为“盂兰节”,有些地方俗称“鬼节”、“施孤”,又称“亡人节”、“七月半”。
相传到了这一天,阎罗王就会打开地狱之门“鬼门关”,让关押的鬼类出来自由活动,直至七月结束才回归地府。
民间盛行在这段时间对死去的亲人进行拜祭招魂,烧冥钱元宝,纸衣蜡烛,放河灯,做法事,以祈求祖宗保佑,消灾增福,或超度亡魂,化解怨气。
中元节是如何形成的?
在中华传统文化中:
正月十五日称上元节,庆元宵;
七月十五日称中元节,祭祀先人;
十月十五日称下元节,乃食寒食,纪念贤人。
上元是天官赐福日,中元为地官赦罪日,下元为水官解厄日。
在道教文化中,中元节还有诸多意义。
传说中,地官是掌管地狱之门的人,七月十五是地官的生辰,道教称这天为“中元”。
在这一天,地官会打开地狱之门,有罪的人也可向其祈求赦罪。
“中元节”是地狱开门之日,已故的祖先可回家团圆,因此又是“鬼节”。
民间会在今天祭祖、上坟、以及点荷灯为亡者照亮回家之路,同时要设道场,放馒头给孤魂野鬼吃。
同时,地官清虚大帝于七月十五中元时普渡孤魂野鬼,有罪的人也可向其祈求赦罪。
《修行记》云:
“中元日,地官降下,定人间善恶,道士于是夜诵经,饿节囚徒亦得解脱。”
中元节是以祀鬼为中心的节日,是中国民间最大的祭祀节日之一。
“盂兰节”的来历
在佛教中,“中元节”被称为“盂兰盆节”,又叫“孝节”或“报恩节”,起源于《佛说盂兰盆经》。
什么是“盂兰盆”?
“盂兰”是梵语,翻译成中文叫“倒悬”,被倒挂着的意思。
这是一种比喻,以形容三恶道众生(地狱、饿鬼、畜生)的苦厄之状。
“盆”,是指盛载食物的容器。
“盂兰盆”的意思是,用盆子装好种种供品供养三宝圣贤,十方僧众,以此功德,能够救脱已逝父母和六亲眷属的倒悬之苦。
《佛说盂兰盆经》讲述佛陀十大弟子之一——目犍连尊者,拯救亡母出地狱的事。
目犍连的母亲青提夫人,家中十分富有,然而吝啬贪婪。其母趁儿子外出时,天天宰杀牲畜,大肆烹嚼,无念子心,更从不修善。其母死后随业力牵引,坠入了饿鬼道。
目犍连尊者“神通第一”,成道之后观见母亲所受种种苦,心中十分悲痛。
于是,他用神通之力,希望能够运饭给其母,不料刚进嘴便化为火炭。
目犍连无计可施,悲痛万分,跪求佛祖能够超拔救渡。
佛祖感目犍连尊者的孝心,所以,教目犍连于每年的七月十五日建“盂兰盆会”,借十方僧众之力让母吃饱。
目犍连依佛嘱托,广设方便,于七月十五设盂兰盆,供养十方僧众,以超度亡人。
后来,目犍连尊者的母亲最终得以吃饱,转入人世,生变为狗,又诵了七天七夜的经,终使他母亲脱离狗身,进入天堂。
图/目犍连救母
所以,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祭祖,为亡人扎纸船、上供果、烧纸钱衣物。
盂兰盆法会
早在佛陀时代,印度就有兴办盂兰盆会的活动。
《大盆净土经》记载,印度的频婆娑罗王、须达长者和茉莉夫人等,为求灭除七世父母的罪业,都曾经依照《盂兰盆经》造五百金盆供养佛和僧众。
在中国,《佛说盂兰盆经》于西晋时由竺法护法师译出后,因强调供养佛僧报答双亲养育之恩,乃至度脱七世父母的思想,与中国崇尚的孝道精神十分契合,遂被历代提倡而盛行不衰。
“目犍连救母”的故事因为来自佛教传说,不被腐儒们接受。但后来“目犍连救母”还成了戏曲,流传越来越广,成了上至帝王下至贩夫走卒喜闻乐见的节目,历朝历代屡禁不止。
◆ 南北朝时期,梁武帝有感于“目连救母”的故事而设坛供僧。《佛祖统纪》记载,大同四年(538),梁武帝在同泰寺设盂兰盆会供养众僧。这应该是记载中首次由官方举办的盂兰盆会。
◆ 隋唐之时社会安定繁荣,盂兰盆法会,也成为了一场上至帝王下至贩夫走卒参与的盛大节日。
◆ 唐代,每逢七月十五日,皇室会向寺院敬献盂兰盆供,并由官府操办盂兰盆会。
◆ 宋代以后,除了在各寺院供佛斋僧,节日期间人们还会祭祀祖先、超度宗亲亡灵,并且上演以目连救母内容为主的各种杂剧。
◆ 现在,每逢盂兰盆节,汉传佛教寺院多用香、花、灯、水果、素食等供佛与僧,同时也通过水陆、普佛、焰口、诵经、礼忏、放生等方式,举办冥阳两利的盂兰盆会。
盂兰盆节的当代意义
盂兰盆节起源于“目犍连救母”的典故,这背后蕴含着佛教浓厚的孝亲报恩思想。
农历七月被称为“孝亲报恩月”,七月十五这天又被称为佛教的“报恩节”,是大众孝亲报恩、为父母祈福修善的最佳时期。
有许多佛家经典都推崇孝道,《佛说善生经》说:
居士子!如东方者,如是子观父母,子当以五事奉敬供养父母。
云何为五?
一者增益财物;二者备办众事;三者所欲则奉;四者自恣不违;五者所有私物尽以奉上。
《佛说父母恩难报经》说:
父母于子有大增益,乳哺长养,随时将育,四大得成。
右肩负父、左肩负母,经历千年,正使便利背上,然无有怨心于父母,此子犹不足报父母恩。
佛教以孝为本,为佛弟子,孝亲报恩也最吉祥的事情之一。
世人的尽孝,是要孝敬父母。
而佛门之孝则不止于此,不仅要对父母尽世间法的孝顺,还要通过修行,以期待未来能够救拔往昔的父母。
莲池大师《缁门崇行录》说:
生养死葬,小孝也;生俾底豫,死俾流芳,大孝也;生导其正信,死荐其灵神,大孝之大孝也,目犍连以之。
以上就是“中元节”(“盂兰盆节”)的来历。
最后,不论是中华传统文化,还是佛教流传的“盂兰盆节”,不仅强调孝亲报恩、祭祀先人,更希望我们能在社会中造福、服务众生,多积累功德,这样才能够早脱轮回,让我们和亲人能早脱轮回之苦!
这也是中元节(盂兰盆节)的重大意义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