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《清明上河图》,看古代中医的繁荣

如今的我们,许多人对中医不太看好,认为中医很低端,认为中医已经过时、已经不行了。

其实,这是一种误解。

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,中医是一种非常高明的科学。

为了戳破这种谎言,今天,我们就通过《清明上河图》来看一看,古代中国的中药医行业到底有多繁荣。

1

《清明上河图》有两个知名的版本,一个是宋版,一个清朝仿绘版。

北京故宫博物院藏·张择端《清明上河图》全图,作者是宋徽宗朝任朝翰林画院画史张择端画的。也有一说作者不止张择端一人,也有画家沁未参与画的。

图/张择端《清明上河图》

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藏·清院本《清明上河图》全图,由清宫画院的五位画家——陈枚、孙祜、金昆、戴洪、程志道在乾隆元年(公元1736年)协作画成,是参照各朝的仿本、集各家所长之作品。

图/清院本《清明上河图》

从《清明上河图》两个著名画作版本,我们可以看出,有不少反映宋代中医药事业的真实描绘。

《清明上河图》是反映宋朝首都——汴京(今开封),春季集市城内和城外社会日常繁荣景象的名画。

其中,“清明”并不是特指清明节,是政冶清明,没有贪官污吏,形容社会安定祥和的意思。

《清明上河图》有不少反映宋代中药行业的真实描绘,从中我们能一窥端倪、一探究竟,看看古代的中医有多厉害。

2

如图,画中的有三位大汉围在四眼井旁,其左边有一家临街的店铺,门上高悬“赵太丞家”的横匾,门旁的对联一联被一个高大的招牌挡住;

另一联直书“五劳六损”,招牌上写着“治酒所伤真方集香丸”;

旁边的幡上,可以见到“口理小儿贫不计利”的字样,室内有一柜台,旁边的一位医者,正在给一位妇人怀中的小孩诊病。

“丞”,是宋代太府寺所属,具有商业性质的医药机构,兼管医药。

这位姓赵的郎中,是类似于卫生部、药监局下医生,竟然自己亲自开药铺,给人看病。

“五劳六损”,是内伤外感病的统称,依据画面,这个赵太丞大概是位擅长儿科、内科的医官。他热心行医,注重医德,深明“医乃仁术”,又慈悲善良,对于穷人是“贫不计利”的。

图/小儿科、贫不计利招牌

画中另外一个临街小店,门旁挂着“专门接骨”的招牌。

门前的街道上,一个年轻人背着老母亲,正在向人路人询问,路人指着“专门接骨”的小屋,显然是在给求医者指点就医的地方。

在画中的另外一处,街道僻静处的一个小院的门旁,写着“祝由科”几个字。

“祝由”,是古代祈祷治病方法的名称。最早见于《黄帝内经》,后世称用咒符禳病的为祝由科,具有浓厚的道教色彩,也借助于一些药物进行治疗。

“祝由”仿佛非常神秘,仿佛仅仅是画符治病,这在我们这些现代人看来是封建迷信,是荒诞不经的。

那么,这种治疗办法有效吗,真的是迷信吗?

看到这里,我们来简单的了解一下神秘的“祝由术”。

3

在中医中,祝由十三科是最为神秘的,在网上也有诸多传说,那么,什么是“祝由术”呢?

祝由术,是由轩辕黄帝传下来的,类似于祈祷术。

我们先来看一下《黄帝内经》的说法。

《黄帝内经》中说黄帝问岐伯,“余闻古之治病,惟其移精变气,可祝由而己”。

岐伯,是中国上古时期最有声望的医学家、道家真人,精于医术脉理,名震一时,后世尊称为“华夏中医始祖”“医圣”。《素问》是黄帝询问,岐伯作答,阐述医学理论的书。

中医被称为“岐黄之术”,“岐”就是岐伯。

“岐伯”是黄帝的老师,显然医道更加精湛,让人震撼!

“唯其移精变气”,是说,“祝由”是改变病人的精神和气场。

黄帝又问,“今世治病,毒药治其内,针石治其外,或愈或不愈,何也?”

黄帝说,“为什么治病用药、用针灸有时治不好,祝由却能治好?”

岐伯的回答是,“以前的人和禽兽混居,像禽兽一样知道躲避寒暑,不会想这么多,也不劳心劳力。所以,那个时候病邪不能入侵人体内,用祝由就可以治了。”

由此我们可以知道,“祝由”是一门改变人的精神和气场的学问,这门技术跟针灸不一样,不能治疗内至五脏骨髓,外伤空窍肌肤的病(需要用针灸);是用于治疗人的气场,和精神类问题的疾病。

传统医学很早就发现,人心涣散,病是不会好的。

在《素问·汤液醪醴论》中有:“精神不进,志意不治,故病不可愈。”

意思是:精神不好,缺乏求生意志,病是治不好的;反之,人的精神好了,意志力坚强,病也更容易治好。

在《后汉书》中,有华佗用这种原理治病的故事。

《后汉书·方术列传·华佗》:

“又有一郡守笃病久,佗以为盛怒则差。乃多受其货而不加功。无何弃去,又留书骂之。太守果大怒,令人追杀佗,不及,因恚,吐黑血数升而愈。”

一个大官病了,华佗认为他必须发怒,才能治好他的病。于是要了他很多钱,而不去给他治病,然后不告而别,还留书骂他。这位大官愤怒了,派人去追杀华佗,这时因为太生气,吐了几升黑血,结果发现病好了。

这就是通过改变人的精神状况,治疗疾病的案例。

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中也有“怒伤肝”,“喜伤心”,“思伤脾”,“忧伤肺”,“恐伤肾”,也有悲胜怒”,“恐胜喜”,“怒胜思”,“喜胜忧”,“思胜恐”,按五行生克关系,来制定的“以情胜情”的方法。

“祝由”是一种祈祷术,现代人把“祝由”理解成“改变人的情绪,战胜疾病”,这种理解是肤浅的。

说白了,古人的业力比较轻,通过简单的“祝由”就能治疗。现代人的业力重,不伤筋动骨,不动刀架桥,不痛的死去活来,是治不好的。

当然,我们由此可以看出,心理疗法、催眠暗示等等,这种低级的“祝由”科内容,并不是从国外传过来的:

所谓“万法归一”,所有的技艺都是相通的,中国古代的郎中,早就掌握了类似高超的治疗方法!

4

接骨医家屋旁,有家“大口堂”药店,门前招牌上有“本堂法制应症药剂”几个大字。

店内有两个人站柜台外,门前停着一辆车,一个人从车上搬着什么,应该是刚进的药材。

招牌上写着“本堂葵兑川广地道药材”,可知道宋代药店除卖药外,还兼营药物中转、兑药材,促进南北方药材交换和流通。

“地道药材”,童叟无欺,是广告宣传。

我们知道,四川、两广的药材品质好、产量多,闻名于世,至今仍然为医药界公认。

图中药店的伙计,端坐凳上,脚踩碾槽,此类工具在现今的中药房中,仍然是必备的常用工具。

从上图中,可以看出宋代医疗和药材经营,是在同一机构中,医生多为坐堂应诊。

门外有几个人在称重,宋朝对药铺炮制熟药、成药的成分、剂量,炮制方法有一些规定,各药店必须依“法”来炮制药材,配制成药。

这一措施,不仅可以保证药物品质,而且由于这些规定的广泛推行,也使许多行之有效的前代方书和民间验方得到推广。

医家、病人学得了必要的医药知识,在普及医药知识,发展医药事业等方面,起了积极的推进作用。

《清明上河图》上关于医疗和药材情况的描绘,为后人提供了生动的、难得的形象资料!

《清明上河图》反映的医事活动,说明宋代医疗事业已相当发达,在挂牌行医的职业医生中,有官医,也有民间医生。分科也非常的精细,仅图中就可以看到有内科、儿科、骨伤科、祝由科!

除了分科精细,而且从“贫不计利”看出,当时的医生是非常崇尚医德的。

最后

我们要知道,中医是一门非常精湛的科学,中华文化更是博大精深!

迷信西方的船坚炮利,迷信西方的一切,纯粹是一种浅薄无知,失去了民族自信心的表现!

相信未来,中医一定也能得到更加真实、更加客观的评价;中西医结合,也能再次迎来伟大的繁荣!

版权说明:本文内容来源于互联网,内容仅供参考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责任编辑:小牛探花。若有版权问题或其他事宜,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。
(9)
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
上一篇 2019年4月26日 下午3:26
下一篇 2019年5月6日 上午10:17

相关推荐

phone_iphone 关注我们
关注我们
分享本页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