编者语:从古至今,我们的历史更多是天人互动,和不断变化的。人类历史的许多的大方向、路线图早已经被规划好,虽然大方向已定,但余地仍然非常大,人仍然能够有所作为,奋勇直前。
明白了这个规律,才能游刃有余,更好的明白人生的意义。
今天,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国祚的长短,为什么一个王朝的国祚有长有短。
文/崔治平
1
在下说过:人类是上天创造的,人类历史是整个宇宙大历史的一部分,要符合更高的目的,实现更高的要求。
创造人类:
一是,为了让人类超越六道,炼养仙佛,为高级生命升华为超级生命提供舞台;但总体说来,能自拔于污泥之中,实现顿超的人很少;
其二是,为了给下辈子将要上升天国的人,下辈子还能当人的人们消业——这种人占据人类的较大一部分。
当然,准确地说,有些人前世的恶缘需要了断,有些人很坏,也是需要处理一下的。
尤其是现代人,许多人实在太坏,造业太多,下辈子也只好淘汰,打入三恶道了事——尽管这不是上天的本意。
因为此种目的,人类历史必然是福祸相杂、苦乐参半。
太平盛世也有,但衰乱岁月、战争年代更是相当之多。
夏商周三代,有德者王,大禹以治水神功,子孙享国四五百年;
殷商以契汤醇德,子孙享国六百余年;
周德更盛,后稷、太王、王季、文武周公,列圣相承,以仁义礼智信化成天下,故而享国最久,达八百余载,后代子孙虽失武力,不失位号。
朝廷的稳定,基本标志着社会的稳定。
此三代中国,治世多而乱世少;与其后两千年的中国历史,恰成一个对比。
究其缘由,这是人心淳朴所致。
但物极必反,郁郁乎文哉的至文之世,衰敝起来,也只能以秦之极武方可收拾。
这就像两宋之极文一变而为有元之极武,也是天道的正常循环。
毋庸讳言,秦取天下多暴——虽然说世变异,成功大。虽然说,这根本就不怨秦始皇帝。
2
荀子说:“积厚者流泽广,积薄者流泽狭”。
秦之先祖皋陶、伯益的确有德,但其后亦有飞廉、恶来等人,虽然忠君,名声却不够好。
其后非子、秦襄公等君,因周之乱据有关中,虽然也算是周室忠臣,可惜他们并没有夏商周三代圣君的大德广誉,沾洽人心,流播天下。
秦穆公号称明君,竟以一百七十七人从死,可见其凉薄。
其后,是商鞅变法。
秦孝公身处赤裸裸的兼并的时代,不想低人一等,不想做任人宰割的羔羊,就得做虎狼。
要想吃掉别的虎狼,还得走极端,于是他任用卫鞅,急刑重法,施行农战,采取彻底的实用主义路线——弃帝王之道,而行霸王之术。
与三代的正统思想,与后世的儒家,思想渐行渐远。
公正地说,这种背离也是无奈的。为了生存,各个诸侯国都得变法,都得在一定程度上背离先王之道。
其后惠王、武王、襄王、孝文王、庄襄王接手,沿用商君之法,刑名之术,内务耕织,外劝死战,以贪狠强力变诈取天下,急于事功、不顾后患。
虽收富强之实,拓土开疆,摧毁了六国国力、军力,但秦国却恶名远扬,被骂为虎狼之国,难以让天下人民心悦诚服。
战国是大争之世,各个诸侯都在扩张,都在蚕食鲸吞。比如,齐灭国五十六,晋灭国七十二(数量上比秦还多)。
天下由别的国家来统一,其它国家的人民,也同样不会心服。
不管怎么说,秦之某些先祖,确实在道德上有所亏缺,至少是“所积不厚”。
像商鞅诈取魏公子卬,宣太后诈取义渠王,秦昭王诈取楚怀王,白起杀降四十万等等,虽然说事出有因,不能一概而论,毕竟有积恶子孙之嫌。
正如《了凡四训》中云谷禅师所说:
有百世之德者,定有百世子孙保之;
有十世之德者,定有十世子孙保之;
有三世二世之德者,定有三世二世子孙保之。
综合皋陶、伯益以来历代,秦德较之六国为厚,又远远不及夏商周三代。
上天的解决之道是:
让祖龙(秦始皇)降生秦国,假手秦国来统一天下(以答报秦之先祖功烈);
然后放弃秦国,任由天下变乱,最后让另一个与所有贵族都不相干的平民,来执掌乾坤,重新打造郡县制的中国。
这就是,秦帝国的东南,竟会出现了一股强劲天子气的密因。
3
试以白起杀降,再来详细阐述。
春秋战国时期,规模影响最大的战争是秦赵之间的——长平之战。其中最大的败笔,就是白起杀降。
对于杀降人数,司马迁的记载,显然是前后矛盾的。
他一会说,秦军“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”;一会又说,白起坑杀四十万人,赵军在三年大战中,仅仅损失了五万人。而对手秦国则“死者过半,国内空”。
合理的推测是,赵军投降时,所剩近半,即二十万人左右,顶多三十万(现在的军史研究家一般都这样认为)。
二三十万解除武装的降卒,不会对秦国构成任何威胁,也不会对秦国的粮食储备构成多大威胁(他们还都是壮劳力)。
白起杀降,除了所谓震慑敌国,看不出有任何合理的解释。
他的所谓震慑敌国,也纯属扯淡。
事实上恰恰适得其反,杀戮只能震慑孱弱的国民,战国时期的中国人,是何等的刚强凶悍,岂是杀戮所能震慑?
联系白起此前曾多次杀降,我们只能说这个人以杀人为乐,嗜杀成性。
上个世纪九十年代,长平之战一号尸骨坑和二号坑的考古发掘证明,所谓“坑杀”应该颠倒过来,称为“杀坑”——赵军的许多尸骨上,都留下了遭到砍、射的痕迹,有的仅有躯干而无头颅,说明这些赵国士兵,都是被杀死后掩埋的(只有一具尸体可能是被活埋的)。
当然,这一点并不能减轻白起的罪责。
复原历史,我们可以知道,赵军放下武器后,白起下令,在最后决战的周回百里的三角地带,对战俘进行了漫山遍野的大屠杀(此类尸骨坑,高平境内发现多处),箭射枪刺,刀劈斧剁。
(赵军断粮已久,反抗起来自然是有气无力。)
屠杀之后,赵军尸体被抛入了天然的深沟大壑,上面填上了一层薄土,加以掩盖。
战俘被杀不到三十万,但白起对外吹嘘,杀降四十万,以恐吓赵人,恐吓其它五国。
白起杀降,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军事、政治后果。
一、导致长平之战后第二年,秦军邯郸之战大败,秦军伤亡近三十万,连失许多城邑及上党、河东、太原等郡,大大延缓了秦国的统一进程。秦始皇父子还差点被杀;
二、秦国一直被天下人视为“虎狼”之国,长平杀降算是把这个定位给坐实了。从此,山东六国“民皆不欲为秦”。秦国只好带着先天的脆弱,进入了统一时代:“几乎与生俱来,就又陷入了天下反叛的怒潮之中。”
尽管异人和嬴政父子竭力亲民,竭力减轻刑罚,竭力绥以文德,还是难以洗掉大秦帝国身躯上的血腥气息。
结果秦始皇帝一死,白痴皇帝一上台,反叛突起,秦王朝立即就瓦解冰消,风流云散了...
几乎是:成也长平,败也长平。
三、白起的杀降,也最后坚定了上天的决心:
秦之德薄,不能再延续秦的国祚。
结果左龙(秦始皇)出生仅三年,上天的二子白龙(白龙)就来到了人世,为建立大汉王朝进行准备......
上天早已预定秦帝国的毁灭。
为了这个目的,许多邪魔恶鬼、天兵天将、鹅毛飞箭,各界神祇,一位白莽文星(萧何),一位真龙天子(刘邦)已陆续下界,准备进行一场翻天覆地的剧烈变革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