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崛起,台湾至关重要(下)!

10

国民党崛起的时间,正是达尔文用“猴子变人理论”呼唤出的西方帝国主义时代。

列强瓜分世界,盛行丛林法则。海上陆地战火连天、狼烟四起,人类陷于斗争坚固。

资本主义各国两极分化、阶级对立,社会主义运动风起云涌。进入20世纪,接连两次遭遇毁灭性的世界大战,穿插其间的是世界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,社会主义苏联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迅速崛起为世界大国,使整个世界左倾思潮泛滥——中国人普遍对自由资本主义持以怀疑、唾弃态度,这一时段中国的多数政治领袖和知识精英,大抵染上了某种反资本主义倾向,国民党人也不例外。

孙中山建党不久,就公开表同情于社会主义,萌生了将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,制定出三民主义理论。

现在说来,他的民族主义就是反满革命,国家独立,反对民族沙文主义,中华各民族融合;他的民权主义就是主权在民,政治民主化;他的民生主义,约略相当于社会民主主义或民主社会主义。

——“节制资本”,“ 平均地权”, “藏富于民” ,发展国家资本(公有制经济),振兴实业等主张,都具有社会民主主义的中左色彩。

国民党人希望中国能够不要走入野蛮资本主义陷阱,但要用改良的方式、和平博弈,避免血腥的阶级斗争。

海外学者一般认为:国民党是一个广义上的社会民主党,既反对极左的共产主义,也反对极右的资本主义。他主张市场经济、保护私人财产,用节制资本、平均地权,重要工业国有化,促进发展中小企业的方式实现均富,而不是一味的增加稅收和支付转移。颇具创造性。

(当然,孙中山设计的政府体制并不科学,有点不伦不类,我们不必仿效。)

到了蒋介石、戴季陶时代(戴季陶主义是一种剔除了阶级斗争的社会主义)。

国民党时乖命蹇、内忧外患,军阀割据、敌党叛乱,外寇入侵接踵而来,左支右绌、狼狈不堪。

国民党主流派自1925年以来,始终坚持代表全民利益。结果却是两不讨好,既没有代表好工人、农民的利益,也没有代表好资本家与地主的利益。——没有找到一个真正属于它的社会阶级基础。

事实证明:国民党在大陆,最终只代表了一小撮官僚特权阶级的利益,顶多再加上与官僚勾结的部分资产阶级。它治国无能、迅速腐化,终于重蹈两千年中国历史上官民对立的覆辙,被高举正义旗帜的中G赶出大陆。

这种局面,到了台湾得以扭转。

蒋氏父子退居台湾之后,真正开始实施民生主义。坚持儒家与孙中山的均富理想,既发展生产,又注重公平分配,在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,努力实现收入差距的不断缩小。使台湾成为三民主义的典范试验区。

古人用宿命通探查未来,见台湾治理之佳,不禁赞叹:

一二三四(此时中国分为四块:大陆、台湾、香港、澳门)

无土有主(民国虽然丢了国土,但还宣称是这些国土的主人)

小小天罡(台湾是舟山、台湾、海南、东沙、中沙、西沙和南沙构成的海上七星北斗中的天罡)

垂拱而治(国民党坚持经济市场化,把小小台湾治理的十分繁荣)。

为了实现三民主义均富理想,国民党到台湾后采取了许多措施:

如以土地改革,基本上实现了耕者有其田,实现了农业的强劲增长和经济基础的稳定。台湾经济由发展农业开始,以农业培养轻工业,以轻工业推动重工业,发展基础稳固,保证了经济的健康成长。在工业实现了高速增长之后,及时反哺支持农业,提高农民所得,加强农村建设,使台湾农业总产出持续增长,农业劳动生产力和土地生产力在亚洲保持领先。

台湾当局大力扶持中小企业,建立了中小企业8大辅导体系,号称中小企业的王国,到80年代末,中小企业占台湾企业总数的98%以上,产值占台湾国民生产总值的50—60%,就业人数约占台湾总就业人数的70%左右。

20世纪70年代,为了提升和深化总体经济发展,在行政院长蒋经国力主下,台湾当局开始规划进行十个大型建设工程,分别是:核能发电厂、中正国际机场、铁路电气化、台中港、中山高速公路、大炼钢厂、大造船厂、石油化学工业、苏澳港、北回铁路。

台湾当局“一切施政均以维持物价稳定为首要任务”。每当经济出现困难,首先平抑物价,消除不稳定因素后再求经济增长——中央银行不仅控制货币的发行额,同时控制货币的供给额,按照国民生产值增长1%,货币供给额增长1.5%,最高不超过2%的标准掌握。1953—1992年,物价指数年均上涨率只有5.6%,如果扣除两次石油危机的影响,物价指数年均上涨率只有3.4%。

蒋氏父子坚守民生主义均富的理想,一方面开放市场经济与自由贸易,另一方面却不准民生必要的物资掌握在私人财团手中——水、电、油、交通、金融、烟酒等,均透过国营事业严格控制价格。对民生基本物价的稳定,特别是米价、油价,非常重视。

为了防止谷贱伤农、谷贵伤民,他们透过“稻米保证收购价格”来保障农民收入,同时用农产品平准基金等措施,因应国际粮价波动,平抑岛内粮价。

(在中东战争的石油危机中)“国际油价波动,台湾什么油都可以涨,渔业用油、农业用电,不准随便涨。

台湾什么烟酒都可以涨,基层在抽的“新乐园”牌香烟不准涨;

原住民深山取暖、家家煮菜要用的米酒不准涨,但高价位的烟酒可以多涨一些,用来贴补中低收入者,并维持稳定民生物价”。

从1953年到1992年,台湾GDP平均以每年8.9%的速度增长,平均国民收入由50年代的100多美元提高到90年代的1万多美元,实现了从贫穷走向富裕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
台湾坚持走三民主义路线,在成长中求均富,使台湾收入最高的20%家庭与收入最低的20%家庭的收入差距,由1952年的20.47倍,缩小到1980年的4.21倍;基尼系数由1961年的0.46,下降到1980年的0.30。台湾成为继北欧国家之后收入分配最平均的地区之一,实现了均富目标。

蒋经国认为,在经济成长的过程中,“富可敌国”与“贫无立锥”如果形成两个极端,却被理解为经济真的成长了,简直是一大讽刺。

宋楚瑜先生说:“外界谈‘台湾经济奇迹’多半只讲经济成长这部分。

但真正的‘奇迹’,是既能经济成长,同时又让人人赚到钱、注意到‘均富’。

从1972年经国先生担任‘行政院长’,到1988年过世,台湾的人均所得从482美元成长到5829美元。但同时间,最高所得五分之一家庭与最低所得五分之一家庭的收入差距,仅从4.49倍微调到4.85倍。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或地区,能同时让人均所得成长12倍,但贫富差距却能限缩于8%。

这代表着经济成长的果实是由全民共享的,财富不是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,这更是‘均富’理念的彻底实践。经国先生所主导的这一段台湾经验,至今仍被台湾人民津津乐道。——‘台湾钱,淹脚目’这句俗谚,便在形容当时台湾的普遍富有。你可以称之为‘台湾特色的资本主义’,但也不妨就视为另一种‘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’。”

当时台湾的基尼系数为全球最低,是贫富差距最小的一个地区。

台湾民主化之后,国民福利迅速进步。

前些年经济发展受阻,失业率从1990年代初期的百分之一点五,上升到2009年的最高峰的百分之五点九。家庭平均收入最富裕的前五分之一与最穷的五分之一的差距,从1990年的五倍到2010年增加到的六点三倍。

执政当局近年来对推动社会福利非常努力,希望用社会福利政策,拉近台湾社会的贫富差距。——实际上台湾的收入分配均等化程度或者基尼系数,直到今天都是比较理想的,在整个亚洲都属于贫富差距控制的很好的政治经济体(见学者研究报告)。

民主之后的问题,就是社会正义、就是均富。

台湾最大的反对党民进党,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。蔡英文就说过要走中间偏左路线,在总统大选以「公平正义」作为竞选主轴,并且提出了许多具体政策措施。

2012年3月9号,台湾“中央日报”称,今天台湾的社会福利和社会正义发展程度,已经接近欧盟国家的水平,可是平均税率只有欧盟国家的三分之一。

换句话说,台湾人民只付出三分之一代价,却享受了接近那些国家的社福水平。

专门研究台湾的经济学家唐永红表示,从国际上来说,台湾贫富问题并不突出,还算是一个相对均衡的社会,但是纵向来说,近年来差距快速拉大。

台湾是个民主选举社会,弥平贫富鸿沟成为执政党现实而紧迫的任务。

台湾税负较低,小政府、大社会。政府相当之穷,往往靠举债度日(台湾人均负债60多万元,合两万美元左右)。

网文《台湾均富社会,从税改出发》说:

2010年台湾税收约1.5万亿元新台币,占GDP的12%左右 (当年大陆这一数字约为台湾的2倍)。

2011年税收1.77万亿新台币,税负突破12%,达到12.8%的水准,较2010年上升将近一个百分点,创近三年来的新高。

(是从1989年的19.7%下降而来,下降六七个百分点。民主之后,当局持续减税,让利于民,其目的就是促进就业、创业与发展。)

为了赢得选票,台湾政治人物往往不敢加税得罪民众,为了吸引投资、鼓励商人,却总是降税。台湾的企业所得税已降到了17%(大陆是25%),遗产、赠与税在马英九首任任期内,从最高税率50%的累进税率,调降为统一税率10%(同时提高遗产税、赠与税免税额,可使中低产阶层免于遗产税负担)。

——税率只降不升,社会福利只升不降,造成了台湾财政巨大的压力,已经严重影响到台湾公共建设。

马英九宣示,在其第二任内以打造均富社会为首要目标。新一轮税改已经准备启动,主要针对富人,以改变重视征收“劳动所得”、忽略征收 “资本利得”,把股利、股票交易等收入列为免税项目的弊端。要让富人“多得多交税”, 通过二次分配让穷人增加收入,以缩减社会贫富差距,填补财政收入缺口。

11

台湾的健保制度享有世界声誉。

英国《经济学人》杂志在评估《世界健康排行榜》时,综合各项指标,将台湾列为第二名,仅次瑞典。

台湾的健保,被誉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之一。

瑞士洛桑学院的医疗保健基础建设排名,台湾在55个国家(地区)中排名第13名。

目前已有50多个国家陆续到台湾来考察、学习全民健保制度,并请台湾派员前往他们国家协助建立健保制度(台湾是民主之后,1995实施全民健保全覆盖的,现在健保率已达到 99% )。

据识者称:“台湾健保堪称价廉物美,民众根据薪资多寡,每月只要付少少的钱,即可享受到各样的医疗服务。

不论贫富贵贱,去大医院或小诊所,所受到的医疗服务全都一样,一视同仁,有钱人纵使想多付钱获取额外服务,也不被允许;而且就医便利,医院、诊所到处都是,自己可以选择要在哪里就诊,无须医师指定”

美国广播公司在2003年制作节目盛赞台湾的健保,指出每人每月平均付20美元的保费,每次看诊平均付挂号费4到10美元,就可以到特约医院找任何医师看病。

2012年春美国国家地理频道透过记录片,向全世界介绍台湾先进的医疗科技和亲善的医疗服务,透过纪录片的拍摄让全世界观众见证了台湾的医疗奇迹。

国家地理频道总裁白华乐称赞说:

“台湾医疗技术在国际间早已享有盛名,全球前200大医院中,台湾就占了14家,仅次于美国及德国,排名全球第3,也是亚洲第一。

台湾健保医疗最大特色是费用低廉,医疗品质符合国际水平,台湾民众所享有的医疗资源,是很多欧美先进国家做不到的,在我们西方国家的眼中,台湾健保制度,足以作为学习及医疗改革的典范。

——他期待节目开播后,亚洲区30个国家共2亿人可以一起见识台湾的精湛医疗技术,也可以结合医疗观光,来台游览。

医师出身的沈富雄,是国会中少数被公认对健保下过工夫研究者,他指出「如果以品质来讲,我们在全世界二百多个国家(地区),排前十名;如果也把费用列入考虑,物美价廉,我认为台湾是全世界第一」。

美国记者希尔顿认为“台湾有机会研究并提出一个在经济先进的社会中可实施的、全方面照顾和有经济保障且可负担的健保系统,这成就真让世界刮目相看,且足以让其它国家借鉴”

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曼曾撰写题为《骄傲、偏见、保险》的文章,要求美国政府虚心向台湾学习全民健保的经验,盛赞台湾全民健保堪称各国典范。

文章说:

“台湾已实施全民健保十几年,它使得原本只有59%的人口享有公、劳、农保,扩大成了全民纳保,但在经济面上,整体医疗费用之增加却相当有限。

全民健保具备了低保费、低行政经费及高纳保率的经营效率等优点,逐渐达到减轻民众就医负担的目标。根据2005年的统计数据,台湾的医疗支出费用占台湾GDP的6.2%,远低于美国的15.3%……且健保行政费用,仅占健保支出的1.54%,为全世界最低。而台湾的平均每个家庭保险费也仅约80美元,相较于美国的1,000美元以及德国、瑞士的750美元,台湾民众所支付的健保费相当低廉”。

对于台湾健保,社会福利发达的美、欧、日赞誉不绝,台湾民众亦相当满意。

——“对一般台湾市井小民而言,这项制度使得过去贫病无依、没钱看病、坐以待毙的情况,不复发生,堪称穷人生病时的救星。所以,全民健保堪称是台湾民众最受用的福音”。

有不少人认为:“全民健康保险”,如今最够资格称为台湾“奇迹”。

台湾马偕医院黄俊雄院长说:“在全民健保实施前,台湾也经常可看到没钱治病甚至跳楼的新闻,但现下不可能再发生这种事了”。

台湾的医疗事业绝大部分是公营,不准上市,便于政府控制,有政府巨额补贴。

政府每年健保支出近五千亿台币(约1100亿人民币),健保费由个人、企业、政府分摊——法令规定,雇主每月为员工负担之健保费为六成,员工与眷属自付三成,政府负担一成。

投保金额采取分级制,根据薪资分为十组,本着富人多付, 低收入者少付,穷人老人婴儿(含生育)及重大伤病者免费的精神,属于风险共担、劫富济贫。

但有一利,必有一弊。

台湾民众看病上瘾,蔡荧煌大夫将此总结为“爱逛医院、爱拿药、爱检查”。

台湾 “每人每年平均就医高达15次,是欧美一般国家4~6次的两倍以上(第二、三名,则为同样实施健保的德国及日本)”。

“只要你是台湾居民,就可以自由到任何一家医院就诊,小到牙痛,大到癌症,医疗开支均可由“健保”买单。其给付的范围包括门诊、住院、牙医、中医、检验检查、居家护理、处方药品、预防保健等8个方面”。

髋骨移植、洗肾等重大疾病,同样由健保全额支付。

台湾很多人“一个小感冒也要到大医院;有的妈妈早上带小孩看内科,如果病情未明显改善,下午再去看耳鼻喉科”。

“最极端的一个案例,一对老夫妇一年竟上医院700多次,平均一天两次,調查人员在其家发现了一个冰箱,塞满了各种药品”。

台湾人,还养成了吃药的习惯。吃最多的是治疗高血压、高血糖和高血脂的药物,一年吃掉323亿台币;具有降血压与保护心脏功效的“脉优”,一年就吃掉44亿862万元。

医疗专家批评,因为没有节制,每年医疗浪费达上百亿元,导致健保体系年年亏损,财政漏洞越来越大。

一年的财务赤字,可达新台币六七百亿元(约133-155亿人民币)。

台湾也时常发生各种医学检查泛滥、多开药品,甚至衍生滥开抗生素给病人的严重情形。而医生与病家勾结起来,假看病、假住院、盗刷健保卡的案例,也不少见,目的就是企图浮报与诈领健保费。

……

但瑕不掩瑜,较之医疗资源匮乏、分配不均,向有权者倾斜,又搞什么医疗商品化,造成民众看不起病、住不起院,只得坐以待毙、或者剖腹自救的邪恶制度,台湾健保那一百多亿人民币的赤字,根本就算不上什么。

12

台湾在发展经济,改革开放上的宝贵经验,大陆已经学习很多、正在奋起直追。

它在均富上的不俗表现,缩小两极分化的一贯努力,值得大陆当政者借鉴之处很多。

它的宗教自由政策,因为种种原因,没有在海峡这边得到采纳,导致了大陆无神理论泛滥,民众信仰缺失,心灵无所寄托,整个社会价值观混乱、世风日下。

它的渐进政冶改革,走向M主白由的非暴力双赢方式,值得自称是人民权利的受托者们扪心自问、静夜三思。

台湾在继承、提纯中华传统文化,使之与西方现代文明融合上表现卓异——这一点,尤其值得大陆未来的政冶领袖们学习。

虽然议员们为了取悦选民,为了再次当选,会不时在立法院表演一下中华武术、刻意作秀,其实台湾民众素质还是相当之高。

某赴台考察团承认,“凡我们去过的城市,都很干净;随地吐痰、乱扔手纸、烟头的现象从未见到,说明台湾民众素质教养之高”。

有些旅游者甚至说:“台湾男人个个都有君子之风,台湾女人个个都有淑女的气质,这是文化底蕴造成的”。

(是不是有些夸张,本人没有去过台湾,暂时不敢置喙。)

本人在上面举出的健保制度,仅仅是其中一例。

最后再举一例:

台湾高度重视义务教育,1968年台湾义务教育由六年延长为九年;大陆据说是2008年,九月一日真正实施。

学费、杂费由政府提供;而大陆的义务教育在许多年中,只是家长的义务,各种滥收费巧立名目、层出不穷,令人眼花缭乱、叹为观止。

中小学教育,在许多年中被列入暴利行业(2003年仅次于房地产)。

台湾的教育理念相当健全,规定学校——“教育之目的以培养人民健全人格、民主素养、法治观念、人文涵养、强健体魄及思考、判断与创造能力,并促进其对基本人权之尊重、生态环境之保护及对不同国家、族群、性别、宗教、文化之了解与关怀,使其成为具有国家意识与国际视野之现代化国民”。

强调“教育之实施,应本有教无类、因材施教之原则,以人文精神及科学方法,尊重人性价值,致力开发个人潜能,培养群性,协助个人追求自我实现”。

他们知道学生的身心,判断能力还不够健全,所以禁止冼脑、禁止传销活动,教育法规定“教育应本中立原则,学校不得为特定政治团体或宗教信仰从事宣传,主管教育行政机关及学校亦不得强迫学校行政人员、教师及学生参加任何政治团体或宗教活动”。

相比之下,大陆的教育理念,还停留在侏罗纪。

台湾的许多制度政策,值得我们深入研究。

(此篇短文截止)

启动政改·统一中国》、《统一之后·依托台湾·猎取海权》也会在本文之后贴出。

版权说明:本文内容来源于互联网,内容仅供参考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责任编辑:小牛探花。若有版权问题或其他事宜,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。
(0)
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
上一篇 2019年7月7日 下午4:00
下一篇 2019年7月9日 下午5:45

相关推荐

phone_iphone 关注我们
关注我们
分享本页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