空气、大气、臭氧是怎么来的?

太阳系和地球奥秘甚多,言之不尽(许多也不许讲)。

我们挑空气、水、土阐释一下吧。

1

《圣经》尝言,创世时:

“神说、诸水之间要有空气、将水分为上下。”

“神就造出空气、将空气以下的水、空气以上的水分开了、事就这样成了。神称空气为天,有晚上、有早晨...是第二日。”

“神说、天下的水要聚在一处、使旱地露出来,事就这样成了。神称旱地为地、称水的聚处为海,神看着是好的。...是第三日。”

《圣经》谈到了空气、水、陆地,但讲的不细。

科学家们,则把一切归为自然演化,时间表是:

45.7亿年前,地球诞生,前41.5亿年地球上出现第一个生物——细菌;

39.5亿年前古细菌出现(科学家认为由真细菌的祖先歧化而来);

38.5亿年前,地球上出现海洋和其他的水;

38亿年前,地球的岩石圈、水圈、大气圈和生命完全形成。

据他们推断,地球形成之初,是一个由炽热液体组成的球。

随着时间的推移,地表温度不断下降,固态的地核逐渐形成。密度大的物质向地心移动,密度小的物质(岩石等)浮在地球表面,形成了一个表面主要由岩石组成的球体。少量气态物质如氢和氦等则环绕着地球,这就是最原始的大气。

由于太阳风的强烈作用,和地球刚形成时引力较小,「原始大气」很快就消散了。

「原始大气」已经被驱散,我们完全赞同。

但「次生大气」科学家们认为来自自然演化,我们则认为出自神工。

2

科学家认为,地球的次生大气成分应该和木星、土星上的大气成分类似。没有游离氧,其主要成分是氢气、氦气、甲烷和氨。

而任何一个稍具常识的人都知道,类地行星的大气层,都是「再生大气」层,与类木行星,直接来自于太阳星云的「原始大气」层迥然不同。

把类木行星的大气,与类地行星大气混为一谈,十分荒谬。

科学家们不管那套,他们推测:

从距今42亿年起,地球内部的大量气体,随着火山喷发和地壳运动逸出地表,围绕在地球周围,形成了以二氧化碳(CO2)、氨(NH3)、氮(N2)、二氧化硫(SO2)、甲烷(CH4)、氢(H2)和水蒸气(H2O)组成的气层。但水蒸气会凝结为水,而二氧化碳、二氧化硫会溶于水中变成溶液,因此大气中只剩下了氨、氢和甲烷,是强还原性的。

大约距今20亿年前后,由于海洋中的蓝藻类植物吐出氧气,回收二氧化碳,经过漫长的岁月演变,适于人类和各种生物生长的现代大气层最终形成。

(极其的荒谬、无知,漏洞百出,让人哭笑不得!)

为什么要违背常识?

真正蒙住了科学家双眼的,很可能是米勒实验

1953年,芝加哥大学的哈罗德·尤里和史丹利·米勒,完成了一个所谓关于生命起源的经典实验。

米勒将水注入没有空气,只有甲烷、氨、氢和水的烧瓶内。再将水煮沸,使水蒸汽和混合气体同在密闭的玻璃管道内不断循环,并用火花放电模拟雷鸣闪电,达一周之久,最后的实验结果是,生成了几十种有机物,其中有10种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。

到目前为止,用类似实验,人类已能合成出20种天然氨基酸中的17种(几乎全部的生物小分子)。这一实验证明:

由无机物合成小分子有机物,是完全可能的。

(小分子有机物宇宙中到处都是,何足为奇。)

化学进化观点认为,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:

无机物,可以转变为有机物;

有机物,可以发展为生物大分子和多分子体系;

生物大分子和多分子体系,可以演变出原始的生命。

但这些都只是理论推测,还缺乏令人信服的实验证据。

能合成核酸的组分核苷酸和蛋白质的组分氨基酸与合成生命,事实上距离还十分遥远,其间的鸿沟也未必能够逾越。

米勒试验要提供持续的电能,原始时代的地球有吗?

当时地球上的化学组分,可能是米勒所设想的吗?

地球的高温环境,和强烈的紫外线,不会使有机物迅速分解吗?

有的科学家认为,当时的大气中可能并没有氨气、甲烷和硫化氢气体。

因为这些气体,很容易被紫外辐射所分解,所释放的氢气,多数也会逃逸到太空中,那时大气的主要成分更可能是水蒸汽、一氧化碳、二氧化碳、氮气等气体,可能还有一些游离的氢气。

如果原始大气中没有氨气和甲烷(或者只有极微量),由这样的气体所组成的地球大气,在各种自然条件的作用下是不可能产生出有机物和氨基酸的,那么米勒的实验就令人怀疑了。

科学的逻辑却是:

一、地球出现了生命;

二、生命的基础是氨基酸;

三、米勒实验合成了氨基酸;

四、则次生大气必然如米勒推测,由甲烷、氨、氢和水组成。

在这里:

类木行星大气与类地行星大气的不同,被直接忽略了!

米勒远没有合成细胞,被直接忽略了!

生命还可能有星际起源,被直接忽略了!

生命还可能来自于高级生命,更被直接剔除了!

3

为了维持幻象,许多科学家坚称,地球早期的大气是还原的。

如果地球的原始大气不是“还原”的,如果当时有许多自由氧存在,“氨基酸就不可能形成;即使有些氨基酸碰巧产生了,它们也会迅速分解”。“实验室的实验显示,进化的化学阶段,会受到氧所抑制”。“在有氧的地质时期”,像氨基酸一样的化合物是“不稳定”的。

也就是说,科学家的推论是:

如果当时的大气不是还原的,进化论假设的生物起源就不可能发生。

既然生命产生了,「原始大气」就必须是还原的。

这不是典型的强盗逻辑,强词夺理吗?生命起源就一定是达尔文式的?

米勒对原始大气所作的假设,是否有充分根据呢?

米勒实验两年后,他发表了一篇经典的论文,指出:

“当然,这些见解只是推测,因为我们根本不知道地球当初形成时,大气是否处于还原状态。……目前还没有直接的证据证实这一点。”

(连米勒自己都“没有直接的证据证实这一点”。)

那么,科学家后来找到了证据吗?

大约二十五年后,科学作家罗伯特·考恩说:

“科学家不得不重新评估他们的若干假设,他们没有找着什么证据去支持他们的主张,证明最初的大气是充满氢而高度还原的,有些证据更显示情形刚刚相反。”

(1981年4月刊。)

1991年,约翰·霍根在《科学美国人》发表文章指出:

“过去十多年来,有越来越多人质疑尤里和米勒就大气所作的假设。

根据科学实验及用电脑重现的大气显示,当时来自太阳的紫外线辐射(现在受大气中的臭氧层所阻隔)可以破坏大气里含氢的分子。

……这样的大气,对于形成氨基酸和别的生命要素十分不利。”

事实上,认定「次生大气」是还原的,证据根本不足。

过早地戴上理论的有色眼镜,往往会令科学家们误入歧途。

4

关于大气,《天佛圣经》的记载是:

上帝的命令下达,第四金刚手下的众神随即便制造出空气,包裹住了地球(他们就是干这个的,所有有人存在的行星空气都由他们特制,无一例外)。

《圣经》说“神就造出空气”,完全正确!

相较之下,科学家们的假说漏洞百出,连门还没有摸到,不值一哂!

当时的大气组分具体怎样,《天经》没说。

但按照常理,决不可能仅仅由甲烷、氨气和氢气组成,是可以断言的,可能开始神就造了一些自由氧。

做事情,人都是走一步看一步,或者走一步看几步。神则是走一步看十步,甚至走一步看百步。

上帝对历史更是从头至末,通盘考虑。

从神性出发可知,神造大气必定会留有余地(譬如,用不着马上就造很多氧气),以适应此后创造的生命对于大气层的改变。我个人猜想,臭氧层也许形成较早,以便与磁场一起阻挡来自宇宙的有害射线,保护即将临盆的生命。

大气圈是神的杰作,是地球上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基础。

没有大气就没有风雨雷电,没有云蒸霞蔚的壮景。

没有大气就没有水循环,没有生命的呼吸。

没有大气无数巨石就会从天而降,强烈的紫外线就会杀伤我们。

几千公里厚的大气层若有若无,如棉似絮,对于人类是母亲温柔的手,是温度调节器,对于外敌却是护身罡炁,铜墙铁壁。

5

现在的地球大气组成是:

氮气78%,氧气21%,稀有气体0.94%,二氧化炭0.03%,其它气体和杂质占0.03%。

这是经过有关神灵精心调制的,已经相当理想。

氧气

氧气很活泼,科学家认为,假如它的比例增加百分之一,森林起火的概率,就会增加百分之七十。

如果氧气增加到了空气的百分之二十五,几乎所有植物和人类建筑都会毁于火灾。人类也会过分亢奋,疯疯癫癫。

目前大气中的氧气氮气比例,正好平衡了危险和益处。

臭氧

臭氧层假如再厚一点, 地面的温度也会变得很低。

再薄一点,地球即会直接遭到来自太阳的紫外辐射打击。

二氧化碳

如果大气层里的二氧化碳比率再高一点, 那么, 大气层温度就会迅速升高。

再低一点的话, 大气温度会降到很低。

二氧化碳太少,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,势必枯死。动物因无碳水化合物为食,也不能生存。

如二氧化碳太多,也将使动植物不能呼吸。

空气中0.039%的二氧化碳含量,可谓恰到好处。

过强的氧化作用,将使地面成为一片火海,甚至金属也会燃烧。

氮气

“如果周围氧气再多一些,我们只要用力搓手就会自燃!”

——《大历史导论》大卫·克里斯蒂安

所以,必须用其它不活泼的气体稀释,于是我们看到了氮气登场。

氮气,又是植物最主要的营养来源,也间接满足了动物的营养需要。如以其它惰性气体代替氮来稀释氧气,则所有动植物,均将因不能合成蛋白质而通通死灭。

氮在宇宙中估计丰度,仅为千分之一,却在大气层中,占据了容积的百分之七十八。

它到底是怎么来的?

没有科学家,能说个明白。

大气层

一定强度的大气压力,是使地表水在常温下保持液态的必要条件,故大气层的厚度必须适中。

如果大气层太稀薄,保护作用不足,地表热量易散,温度下降,昼夜温差会很大。

而且气压太低,将使地表水在低温下即持续沸腾不已,直至全部气化消失,地面所有动植物均将因缺水而死亡。

反之,如果大气太厚太重,过高的气压,亦非人和动物所能耐受,而且过强的温室效应,也将使地面温度持续上升到危及动植物和人类生存的程度。

一切都刚刚好,一切都摆布的天衣无缝,恰恰暗示出了背后真相的深不可测,扑朔迷离。

版权说明:本文内容来源于互联网,内容仅供参考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责任编辑:小牛探花。若有版权问题或其他事宜,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。
(1)
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
上一篇 2019年3月1日 下午12:03
下一篇 2019年3月2日 下午1:42

相关推荐

phone_iphone 关注我们
关注我们
分享本页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