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莽是怎样把自己折腾灭亡的?

王莽(前45年12月12日—公元23年10月6日),字巨君,魏郡元城委粟里(今邯郸市大名县北沙窝庙村)人,西汉权臣。

西汉末年,在汉哀帝早亡、皇权旁落的情况下,王莽乘机窃取大权。公元8年,王莽代汉建新,建元“始建国”,宣布推行新政,史称“王莽改制”。

王莽“改制”改到手抽筋,感觉好嗨油,感觉人生已经到达了高潮,在统治末期,终于成功造成了天下大乱。

公元23年(新莽地皇四年),更始军攻入长安,王莽死于乱军之中,新朝灭亡。

王莽共在位15年,卒年69岁,新朝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短命朝代之一。

王莽先生是怎样一步步成功上位,到达人生巅峰的?

“王莽改制”改了哪些东西,招致了几乎所有人的反对?

我们该如何评价王莽,要吸取哪些教训呢?

今天,我们就来聊一聊。

1

要了解王莽这个短暂的王朝,我们首先要站在宏观历史的角度,来谈一谈西汉、东汉、季汉(蜀汉)。

这个时期,上天是如何安排的呢?

在“千年王国”没有形成之前,在地球没有形成统一的联邦之前。每一个国家、每一个王朝都有周期,由弱至强,由兴转衰,概不能外。

古代的历史,则是“分久必合,合久必分”,王朝的兴替,伴随着的就是灾难、战争、杀戮。

宇宙的规律,是有阴有阳,有弱有强,有盛有衰,有删也有恶,人类就是在这个的环境中,不断砥砺、成长,最后得到磨练之后,升华。

我们要知道,战争的作用也不全是负面。经历了大乱之后,人心思定,人们就会无比的渴望和平;而和平的时间长了之后,社会的风气就会变得奢靡、浮夸。

人都是攀比的,同样是人,为何别人能腰缠万贯、挥金如土,能醉酒笙歌、通宵达旦,而你却整日劳作、身心俱疲,却勉强温饱?

和平的时间长了,人的正义就会丧失,人与人之间,就会互相比较、奢靡之风四起,所以,很多人都会不惜一切代价,残害他人、坑害他人为自己谋利。

这样堕落是非常快的,长此以往,社会的道德水准会直线下滑,如果道德水平下降到零界点,好了,那么人类面临的是空前的大灾难,上天(上帝)会决定,销毁所有的人类。人生是一个考场,我们都是在考试。用现在话说,就是,不用考试了,全都不及格。

为了这个目的,必须要有静有动,有善有恶,这样才能生生不息、循环往复,我们的星球也才充满了无限的生机。

为了这个目的,历朝历代的王朝中,都有许许多多的政治家、修行人,先知等等,来不断的指引迷途中的人们。

我们以前论述过,秦朝的国祚是非常薄的,“战国七雄”由哪个国家统一,其他国家的都会不服气。秦朝的德相对于其他六国更加厚重,因为春秋战国是战乱时期,“战乱无义战”杀戮太多,道德上总是有所亏欠的。而汉朝则由一位平民出身的人建立,也不是六国后裔,更加有利于社会早日安定统一。

政治上:西汉采用“三公九卿”,丞相、太尉、御史大夫分别掌管政务、军事和监察,极大集中了权力,有利于国家的统一,提高行政效率;因为,选官采取察举制、“征召”制,推举社会的优秀人才,为国效力。

军事上:汉武帝时期,开疆拓土、四处征战,吞并卫满朝鲜、收复南越、降服西南夷、远征大宛,开拓了北抵阴山、西逾葱岭、南包交趾、东并朝鲜的辽阔疆域,奠定了汉地的范围。极大拓阔了中国的领土面积,西汉极盛时期疆域东并朝鲜、南据交趾、西逾葱岭、北抵大漠,国土面积达609万平方公里。

“犯我大汉,虽远必诛”,中国人被称为“汉人”,时至今日,中国人还把汉唐时期,称为中国古代郡县制的巅峰时期。

经济上:随着农业、手工业的发展,商业也繁荣起来了。据《史记》记载,西汉时期全国已形成了若干经济区域,每个区域都有大的都会。关中区域膏壤千里,最为富饶。

“太仓有不食之粟,都内有朽贯之钱”。

“都鄙廪庾皆满,而府库余货财,京师之钱累巨万,贯朽而不可校,太仓之粟,陈陈相因,充溢露积于外,至腐败不可食”,经过文景之治的治理,西汉国势蒸蒸日上。

中国人,已几乎富得流油,生活甜似蜜,生活美滋滋。

文化上:造福世人,为世人谋福利,最重要的两个领域就是政治和文化。西汉的文化上,汉代的先知、学者们可以说是兢兢业业,成绩斐然。随着董仲舒等大儒们持续不懈的努力,汉朝的中国人终于重新确立了正确的信仰。“天人感应”学说是非常与时俱进的,终于成功的把中国人从悬崖边拉了回来。自此以后,信仰“上天”、信仰“老天爷”,中国人才终于恢复了夏商周时期的淳朴,终于影响中国至今。

没有这些大儒们含辛茹苦、苦口婆心的教育,汉朝的文化也不会如此繁荣;没有这些大儒们夙兴夜寐、孜孜不倦的教育,汉朝也不会如此熠熠生辉。

因此,汉朝——这个德纯厚重的王朝,持续了四百多年。

煌煌大汉生光辉,
熠熠华夏物宝华!

而持续四百多年,这个时候的社会风气已经糜烂,不经历大乱,社会的正义感就不会被激发,任凭儒士先知苦口婆心的劝说,实际上都已无济于事。

这个时候,只有苦难能消除人的业力。

所以,两汉时期之后,就是三国、东晋西晋、南北朝,中国四分五裂,生灵涂炭。

2

好了,明白了宏观的大背景,我们今天要谈的,就是繁荣富庶、熠熠生辉,璀璨光华的两汉之间的一个小插曲——王莽改制。

有人说,王莽是汉高祖刘邦“斩蛇起义”时候的那一条大白蛇,数百年后,辗转再次降世,祸乱大汉。

实际上,刘邦“斩蛇起义”的传说,是太史公司马迁胡编乱造出来的。

《史记‧高祖本纪》中载:

高祖被酒,夜径泽中,令一人行前。行前者还报曰:「前有大蛇当径,愿还。」

高祖醉,曰:「壮士行,何畏!」

乃前,拔剑击斩蛇。蛇遂分为两,径开。行数里,醉,因卧。后人来至蛇所,有一老妪夜哭。人问何哭,妪曰:「人杀吾子,故哭之。」人曰:「妪子何为见杀?」妪曰:「吾子,白帝子也,化为蛇,当道,今为赤帝子斩之,故哭。」人乃以妪为不诚,欲告之,妪因忽不见。

后人至,高祖觉。后人告高祖,高祖乃心独喜,自负。

太史公不是修行人,是没有宿命通,也不知道历史的前因后果,所以,信口胡咧也可以理解。

我们以前说过,我们每个人都是上天的子女,我们每个人的灵魂都来自上帝,我们每个人都有天神血统,我们更不是由猴子变的!

上天的子女太多太多,数以亿亿计,不可计量。地球人就有60亿,宇宙中的星球更是多如恒河之沙,不可计量。

上天对每一个子女都关爱有加,关心备至。为了防止我们丢失,为了防止我们走散,为了帮助我们,上天会派许许多多已经长大的、懂事的子女,来帮助我们、指引我们、启发我们。帮助迷途的人类,有两种方法:

一是思想上,上天派下了许多的圣人先知,比如释迦牟尼佛、耶稣、孔子、老子、穆圣等等,从思想让人回归;

二是生活上,光有思想的指引怎么能够?生活也要过好,所以,上天又派下许许多多的政治家,奖善惩恶、在政治制度上造福世人。

所以,古语有云,“圣人为之君,圣人为之师”,圣人既可以做君王,也能做老师。

指引世人的中最著名的、最优秀的就是四大真龙天子,他们分别是——祖龙、白龙、西龙、黑龙。

我们每个人也都经历轮回:

修的好,以后就能成为天人;

修的一般,喝一碗迷魂汤,下辈子接着修;

修的不好,捣乱、干坏事就下地狱,监狱改造。

真龙天子们不辞辛苦,也是反反复复,在有人类的星球中,会分别轮转七次,造福世人。

我们说过,白龙是上帝的第二位真龙天子,他在历史上分别是:

1、齐桓公——姜小白
2、汉高祖——刘邦
3、郭嘉
4、武周女皇——武则天
5、宋太祖——赵匡胤
6、毛泽东

7、一百年多年后(大约)降世,成为世盟领袖(《推背图》提到的一位圣人)。

真龙天子,都有一股不可一世、傲视天下的气概。举个例子:

亨利·基辛格说:

“毛泽东的存在本身,就是意志的巨大作用的见证。没有任何外在的装饰物可以解释毛ZD所焕发的力量感。我的孩子们谈到流行唱片艺术家身上的一种‘颤流’,我得承认自己对此完全感觉不到。但是毛ZD却的确发出力量、权力和意志的颤流。”

“我从来没有遇见过一个人,像他具有如此高度集中的不加掩饰的意志力。”

“他身上发出一种几乎可以感觉到的压倒一切的魄力。毛ZD的确能让人体会到力量、权力和意志的共鸣。”

虽然现在到了一个朝代末年,正直生灵涂炭之时,我们仿佛是在夸本朝的开国之君,甚至有歌功颂德之嫌,但还是要实话实说。

刘邦是白龙降世,是四大真龙天子之一,怎么会是“赤帝”之子呢?

所以,可以断定,司马迁是通过当地的传说,加上了一些自己的想象,并不为准。诸如此类的错误,在《史记》是随处可见。

时机不到,许多理论是不能透露的,透露了很多人也听不懂,只能结合当时的环境,因循施教,循循善诱,才能真正的造福。

所以,古人不知道“真龙天子”的传说,几十年前,这些内容也不允许我们这些普通人知道。

那么,王莽是不是蟒蛇精下凡?

这种人物是草头天子,重要性不是那么大。所以,具体有什么来历,还没有专门介绍。不过,即使不是摩睺罗伽(大蟒蛇)转世,应该也是乱星降世。

什么是乱星、灾星、煞星?

一般王朝兴替之时,都会有许多煞星、乱星、灾星降临。

比如,秦末赵高就是一个乱星降世,后来被邪魔附体,变得非常坏。不把一个王朝搞垮、不害人,他不高兴。

再比如,秦末的项羽,就是天上煞星降世,伴随白龙左右,“东南有王者之气”,这个王者之气就是指的白龙——刘邦。

再比如,在“细菌病毒是怎么来的”中我们知道,崇祯皇帝就是灾星降世。崇祯帝不但志大才疏,而且刚愎自用,虽想力挽狂澜于大厦将倾,他却不知道自己为大明带来的只有连绵不断的灾祸。

除了这些还有鹅毛飞箭(某国的常委元老就是),是注定要倒霉、注定不得善终的。

今天的王莽先生,可能是位“乱星”降世,为了给光武帝——刘秀搭桥铺路。

我们来看一下,王莽先生的VCR。

3

外戚出身

王莽原籍济南郡东平陵,汉元帝皇后王政君之侄。幼年时父亲王曼去世,很快其兄也去世。王莽孝母尊嫂,生活俭朴,饱读诗书,结士,声名远播。

王莽对其身居大司马之位的伯父王凤极为恭顺,王凤临终时嘱咐王政君照顾王莽。

汉成帝时,西汉阳朔三年(前22年),王莽初任黄门郎,后升为射声校尉。王莽礼贤下士,清廉俭朴,常把自己的俸禄分给门客和穷人,甚至卖掉自己车马接济穷人,深受众人爱戴。其叔父王商,甚至上书愿把其封地的一部分让给王莽。永始元年(前16年)封新都侯、骑都尉及光禄大夫侍中。绥和元年(前8年)继他的三位伯、叔之后出任大司马,时年38岁。

翌年,汉成帝去世。汉哀帝继位后傅太后、丁太后及其外戚得势,王莽免官,隐居新野。其间他的二子王获杀死家奴,王莽逼其自杀,得到世人好评。

篡汉立新

元寿元年(前2年)其回京城居住。元寿二年(前1年)汉哀帝去世,并未留下子嗣,由太皇太后王政君掌管传国玉玺,王莽任大司马,兼管军事令及禁军,立汉平帝,得到朝野的拥戴。

元始元年(1年)王莽在推辞再三之后接受了“安汉公”的爵位,将俸禄转封两万多人。元始三年(3年)王莽的女儿成了皇后。

元始四年(4年)加号宰衡,位在诸侯王公之上。大力宣扬礼乐教化,得到儒生的拥戴,被加九锡。

元始五年(5年),王莽毒死汉平帝,立年仅两岁的孺子婴为皇太子,太皇太后王氏命王莽代天子朝政,称“假皇帝”或“摄皇帝”。从居摄二年(6年)翟义起兵反对王莽,有人开始不断借各种名目对王莽劝进。

初始元年十一月戊辰(9年1月10日),王莽正式称帝,改国号为“新”,改长安为常安,封孺子婴为定安公。是为始建国元年。

可惜,这个“新”朝,一点也不新,王莽反而是一位疯狂的复古主义者。

王莽先生把“长安”改名为“常安”,并庄严的宣布,“新朝成立了!”

王莽改制

他当上皇帝后,仿照周朝的制度推行新政,屡次改变币制,更改官制与官名,以王田制为名恢复“井田制”,把盐、铁、酒、币制、五均赊贷及山林川泽收归国有,不停恢复西周时代的周礼模式。

“今更名天下田曰王田,奴婢曰私属,皆不得买卖”。

实际上,王莽的很多政策是不合实情的,百姓未蒙其利,先受其害,不断挑起天下各贵族和平民的不满。措施不合时宜,所以措施如王田制推行四年,便令民怨沸腾。

新朝速亡

天凤四年(17年)各地民军纷起,有赤眉及绿林大规模的反抗。地皇四年(23年)王莽在南郊举行哭天大典。同年,绿林军攻入长安,王莽在混乱中为商人杜吴所杀(王莽终年68岁),并被校尉公宾就斩其首,悬于宛市(今宛市镇)之中,新朝灭亡。

从一位万众瞩目、众望所归的“民选”皇帝,到跌入谷底,王莽终于结束他短暂的皇帝生涯。

王莽究竟干了啥,导致了民怨沸腾,变乱四起?

4

周礼改制的主要内容

1)“更名天下田曰王田”,私人不得买卖,用恢复井田制的办法来解决土地问题。

2)改奴婢为“私属”,亦不得买卖。

3)实行“五均六莞”,即在国都长安及五大城市设立五均官,政府管理五均赊贷及管理物价,征收商税,由政府经营盐、铁、酒、铸钱和征收山泽税。

4)改革币制。

5)改革中央机构,繁体货泉横列拆开即“白水真人”调整郡、县划分,改易官名、地名

6)改变少数民族族名和首领的封号。

王莽年轻时候就声名在外,当上了大司马,做了皇帝,不能说一点为天下苍生谋福利的心怀也没有。

只是说,西汉末年,一个王朝已经到了溃烂的时期,这个时候贫富差距悬殊极大,民怨沸腾、如汤如镬,随时都可能爆发。如果要想彻底改革,一定要要因势利导。

西汉时期外戚一直是一个祸患,皇帝年幼,太后只能依靠娘家人,最后导致一个个外戚把持大权,把年幼的皇帝架空,隐隐凌驾于天子之上。

而王莽是外戚中的佼佼者,是既得利益者。

当有一天,王莽的上台有利于他们的时候,他们就拼命支持,别人吃肉,他们跟着喝汤;

而一旦王莽的改制,不利于这些外戚的时候,他们就会联合起来反对。

这些大士族、官宦世家,和我们现在一样,他们被看做是当时的“上流社会”、“社会精英”。

实际上,他们是“精致的利己主义者”,是披着人皮、吃人不吐骨头的禽兽。

“惟夫党人之偷乐兮,路幽昧以险隘。”

有网文总结到:

“周礼改制”,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。

首先,王莽改制期间出台的一些政策违背了客观规律。

如“王田制”,将全国土地收归国有,并按井田制重新分配。虽然着意于立即消除土地兼并,初意未始不善,但这一政策违背了当时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规律,这就注定了它的失败。结果,既没有能力兑现无田者可按标准受田的承诺,又危机官僚大地主的特权利益。再如“币制改革”,恢复已被历史淘汰的原始货币,直接违反货币发展规律,徒增货币流通的障碍。

其次,改革过急过速,容易采取一些过头的政策措施而损害大多数人的利益,致使改革失去社会基础。 如王莽将奴婢改为“私属”,并禁止奴婢买卖,本意是要制止奴婢数量的扩大,解决社会上日益严重的奴婢问题。但这项措施也遭到了上自蓄奴之家,下至失地之民的反对,因为禁止奴婢买卖,既触犯了官僚、豪富的利益,又使失去土地而无路可走的农民断绝了一条卖身为奴的生路。

“可怜穷家女,卖身做俾奴!”

第三,王莽还采取行政手段,对不恰当的改革措施强制推行,引起普遍不满。

比如,王莽是一个狂热的复古主义者,一心想恢复周制,所以,不管合适不适合,改起来一点也不含糊。

改地名也改得“应经”喜欢改地名。

据《汉书·王莽传》记载,在王莽对全国州一级政区进行调整之前,王莽说道(翻译后):

“我听说古时的圣王上知天文,下知地理,他们都是根据山川的走势,民俗的变化来划定州界的。照我看来,现在汉地十三州的规划就不行,不论是州名还是州界,都没有根据古时的经典书籍来办。《尧典》原来设十二州,后又定为九州。如今汉地幅员辽阔,州牧行部之间的距离,远的有三万多里,只设九州根本管理不过来。

依我看来,应该根据古经所说划定十二州的地名与边界,以示正统。”

比如,他先把“交趾”改名为“交州”,这是为了应《书经·尧典》里“宅南交”的典故。

然后,又嫌“凉州”这名字不够古意,于是改为《尚书·禹贡》里提到的古称“雍州”。

王莽最天马行空改地名的举动之一,可能就是把豫州的南阳、河内、颍川、弘农、河东、荥阳等6郡,分别改成前队、后队、左队、右队、兆队、祈队,合称为豫州六队(即“隧”字,意思是顺遂)。

真是顺遂无比,“666”...

据统计,和西汉末年对比,“新莽时期”八成的郡和将近一半的县都改了名字。

西汉在河西走廊设有张掖、武威、酒泉、敦煌四郡,王莽不知出于什么心理,非要把武威改叫张掖。

可是四郡里原本就有张掖郡啊,那怎么办?

王莽的解决方案是:张掖也改,就叫设屏—设立屏藩,抵御外敌,改成了叫“设屏”。

酒泉和敦煌,这两郡分别改名为“辅平”和“敦德”。

王莽特别迷信,看见不吉利的字就不高兴。只因为他看着不顺眼,就顺口改了好多地名。

比如“无锡”,地名很有来历。王莽觉得不好“无”不好,然后“无锡”就改名叫有锡了…

王莽不喜欢“无”字,特别喜欢“符”字,“桃符”听着吉利。所以,好多地名都改叫“符”了,比如,沛郡改叫“吾符”,“定陶”改叫“迎符”……

至于“符离”,这个“离”字不吉利,大笔一挥,改成了“符合”。

有了这个经验,越发熟练了:

“谷远”县改成了“谷近”;

“于离”县改成了“于合”;

“东昏”县改成了“东明”;

东平国国中有个“无盐”亭,因此改成了“有盐”郡;

“亢父”这个“亢”字让王莽觉得不孝顺,改成了顺父……

富昌郡有个地方叫“曲周”,改成了“直周”;“曲梁”改为“直梁”;“常山”郡的“曲逆”改名“顺平”;还有“曲平”改“端平”,“曲阳”改“从阳”……

并州有个地方叫做“圜阴”,“圜”字有环绕转动之意,和“圆”意思一样,此地硬被改名叫“方阴”。

地名里一旦有阴阳二字,人们对它的地理方位就能猜个大差不差。但王莽对这些地名很敏感,能改的全改了:

“华阴”县改成了“华坛”,“淮阴”县改成了“嘉信”。

王莽的改名规律变幻莫测,谁也搞不清楚,有权就任性。

雒(洛)阳,他不改阳字,把“雒”字一删,改叫“宣阳”;

“襄阳”的“阳”字也保留下来,反而“襄”字没了,成了“相阳”;

可“范阳”硬是被改成了“顺阴”,“辽阳”成了辽阴”,“泥阳”改成了“泥阴”……

与此同时,王莽为抵御外敌殚精竭虑,特别是在精神方面付出了巨大“努力”,比如“天水”郡,他改名叫做“填戎”。

“填”字同“镇”,意思是镇压“戎狄”,边境一圈的郡县改了个遍,“蓟县”改叫“伐戎”,“北地郡”改叫“威戎”,“陇西郡”改成“厌戎郡”——“厌”字也是压制之意。

“戎”被骂了个狗血淋头,“狄”也没逃过去。

“雁门”郡改叫“填狄”,“北地”郡改叫“厌狄”,“白狼”改名叫了“仇狄”。

“胡”字也未幸免。“武要”改成了“厌胡”,“平邑”改成了“平胡”。

连国际邻居,也难以幸免。

王莽曾派人去攻打高句丽,回头一想,“高”字你也配?立刻给改名叫“下句丽”。

老对手匈奴单于,也被改成“降奴单于”。

有地方一年之内改了五次地名,连新的公章都来不及刻,官府行文发布告,不得不在地名后加括号,说这是原来汉朝的某某地方,连王莽发诏书都不得不加旁注“故汉……”,否则没人看得懂。

凭王莽的这股作劲儿,终于把国家带入了水深火热之中.....

在王莽推行新政时,屡有旱、蝗、瘟疫、黄河决口改道等灾害出现,“改制”不仅没能缓和社会矛盾,反而造成了天下剧烈动荡,国库也耗费殆尽,无法拨款赈灾,造成了民众生存难以为继。

公元17年(于天凤四年)全国发生蝗灾、旱灾,饥荒时各地农民纷起,其中形成了赤眉军和绿林军两大军事势力。

公元23年(新莽地皇四年),绿林军军攻入长安,王莽死于乱军之中,新朝灭亡。

最后

人类的历史是一部改朝换代史,同样也是一部平民与既得利益的斗争史,也是一部上天派下的神灵转拯救平民百姓的历史。

政治是一门高超的艺术,需要极高的见识、悟性,光会察言观色还是不够的,成为最高领袖后,还必须要有清晰的认知。

自己知道,要虚心请教;

自己不知道,更要虚心请教。

这样兢兢业业、谨小慎微、如履薄冰,才有可能不出错,否则,一旦出错,就是飞来横祸、身首异处。

观王莽的政治举措、政策,实际上,这些政策是不合理的,得罪了上下所有的群体。

总的来说,王莽先生是有些志大才疏,所以,他的崇古、他的改制,最终以失败而告终。

时光荏苒,岁月中流下了太多的故事,如今的我们,能够前后对比,知道得失、学到教训。

时代在前进,原子弹一出现,二战立刻终止;互联网一出现,人类已注定即将实现XX,完成统一,实现“千年王国”。

深处这个时代的我们,如果“哀之而不鉴之”,如果仍然逆流而动,那么,恐怕将来的“后人”恐怕又要“复哀后人”了!

版权说明:本文内容来源于互联网,内容仅供参考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责任编辑:小牛探花。若有版权问题或其他事宜,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。
(0)
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
上一篇 2019年6月20日 下午1:33
下一篇 2019年6月24日 下午11:00

相关推荐

phone_iphone 关注我们
关注我们
分享本页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