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60、70年代的伊朗,是世界上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,是中东最先进国家,世界第九大富裕国。拥有完善的农业,先进的工业,发达的科技,人均GDP是世界前列。
伊朗巴列维国王下令给妇女选举权,取消神学教育和伊斯兰教法,提倡妇女去掉黑色面纱,废除男性头巾,突出伊朗历史上雅利安人的作用以淡化伊斯兰教影响。在此背景下,伊朗的社会风气相当开放、妇女的穿着时尚而性感。
社会高度自由,伊朗百姓真实的生活,确实得到了很大的改善。
而1979年伊斯兰革命,直接将伊朗带入了“政教合一”的境地,回到了几百年前的愚昧时代。国家不仅彻底的伊斯兰化,而且百姓从此坠入了穷困潦倒、水深火热的生活。
为何当初,伊朗百姓要推翻巴列维王朝呢,伊朗未来会如何?
1
先简单介绍一下伊朗的基本情况。
地理上,伊朗东西方向是陆上连接中东和中亚的必经之路,南北方向则毗邻波斯湾和里海,可谓是地处海湾地区战略要塞;人口将近八千万,比海湾地区另外两个大国伊拉克和沙特加起来还多;种族上,波斯人占到60%以上,其他少数民族包括阿塞拜疆人、库尔德人等;宗教上,大约99%的伊朗人信奉伊斯兰教,其中90%属于什叶派;资源上,几乎跟其他海湾国家一样,伊朗富产原油。
图/伊朗地理示意图
在伊斯兰革命之前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,伊朗都是实行的君主制,他们的国王用波斯语讲叫做“沙阿”。这个君主制的国家在工业革命之后发生的事情,我们很容易能想得到:
屡次遭到列强入侵,最终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。
以后的事情跟其他类似的国家差不了太多,就是各种列强的直接间接控制,这其中最主要的境外势力是英国和俄国。
当然了,其他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也对这块土地垂涎不已,比如德国和美国。
也是这个时候,伊朗开始建立了君主立宪的制度。
1921年,有个叫礼萨·汗(Reza Khan Pahlavi,1878~1944)的上校发动了军事政变,占据了德黑兰。再过了几年(1925),他取得王位建立了巴列维王朝,并在1935年改国名为伊朗,首都德黑兰。
这个巴列维王朝一共有两代君主,1941年礼萨·汗逊位,和其子穆罕默德·礼萨·巴列维,直到被推翻。
礼萨汗(1925~1941在位)执政后,向国民议会表示尊重1906年制定的宪法,实行君主立宪制,但他采取一系列手段扩大王权,实行世俗化和政教分离政策,这是非常正确和明智的。
他首先用武力消灭了半独立的地方封建势力,将全国划分为49个州,由他直接委派官员充任,以加强中央集权。为扩充王权,他实行政治、司法、教育和经济改革。
他逐渐削减宗教界人士在议会中的代表比例:限定伊斯兰法院仅有权审理涉及穆斯林私人身份方面的民事诉讼,禁止宗教学者在国民法院中任职,关闭大批宗教学校,用世俗的国民学校来代替传统的宗教教育,对清真寺、宗教学校的宗教公产(即土地、资产)大部收归国有等,遭到了宗教界的反对。
对外为摆脱英国的控制,他转向亲近德国,德国势力遂逐渐深入伊朗全境。第二次世界大战初,伊朗虽宣布中立,但德国积极活动使伊朗加入轴心国。1941年8月,英、苏两国指责伊朗国王勾结德国,派联军分别从南北两面进入伊朗。9月16日,礼萨汗被迫退位,出走南非。其子穆罕默德·礼萨·巴列维继承王位。
礼萨·巴列维为巩固其王朝的统治,在经济上,利用石油收入和美国的援助,推行社会经济发展计划。1963年1月,他提出“六点社会改革方案”,主要内容包括土地改革(规定地主占有的限额,多余的土地由国家赎买,分给少地、无地的农民,寺院土地收归国有)、工人在企业中入股分红、给妇女以选举权和被选举权、城乡实行现代教育替代传统宗教教育,发展工业、交通和文教事业等。
因计划片面追求高速度,超过人力、物力、财力的可能,加之石油跌价,军费开支过大,造成经济严重失调。
同时未能彻底实行土改政策,使大量农民流入城市,大批工人失业。通货膨胀,物价飞涨,贫富悬殊加剧,各种社会矛盾激化。
在这种情况下,各阶层人民及社会集团则联合起来,而什叶派的宗教领袖霍梅尼成为反国王的群众运动的一面旗帜,在国外领导反国王的斗争。从1977年起,各地爆发大规模的反对国王的群众运动,到1978年下半年,各地动乱不断升级,达到高潮,国王任命艾资哈里为首相,组成以军人为主的临时政府,以挽回残局。1979年1月,国王被迫出国,委任沙普尔·巴赫齐亚尔组织内阁。2月1日,流亡国外的什叶派领袖霍梅尼回到伊朗,2月11日任命马赫迪·巴扎尔甘为总理接管政权,组织临时政府,巴列维王朝覆亡。
4月1日,霍梅尼宣布成立伊朗伊斯兰共和国。
这就是近代伊朗的历史。
伊斯兰革命后,霍梅尼也担心有人会反对“政教合一”,所以很早就建立了严密的防范体系,从军队来看,组建最为精锐的伊斯兰革命卫队。从名字就可以看到,专门为保卫伊斯兰革命而建立的,就是为了严密的控制百姓,防范可能的风险。
建立巴斯基民兵制度,在全国范围内选择那些信仰虔诚,对政教合一坚定信仰的人,组成巴斯基民兵组织,成员多达1500万人,全国有几十万个站点。这些人深入田间地头,每条街道和社区,时刻注视着这个世界,国内的一切情况,所以基本上对社会进行了严密的控制了。
伊朗终于慢慢成为了一个“政教合一”的黑暗国家。
2
纵观伊斯兰教的历史,我们会知道,伊斯兰教最初是非常宽容的,穆哈默德本人就是仁厚、宽容,胸怀博爱的典范。
《古兰经》:
“善恶不是一样的。你应当以最优美的品行去对付恶劣的品行,那么,与你相仇者,忽然间会变得亲如密友。唯坚韧者,获此美德,唯有大福分者,获此美德。”
“如果你们恕饶他们,原谅他们,赦宥他们,‘ 真主就赦宥你们’,因为真主确是至赦的,确是至慈的”。
“他们是为求得主的喜悦而坚忍的,是谨守拜功的,是秘密地和公开地分舍我所赐给他们的财物的,是【以德报怨】的。这等人得吃后世的善果”。
《古兰经》:“你应当吃、应当喝,‘但不要过分’,真主确是不喜欢过分者的”。
《古兰经》:“你们当为主道而抵抗进攻你们的人,‘你们不要过分’,因为真主必定不喜爱过分者”。
抵抗进攻也要适可而止。
“如果他们停战,那么,除不义者外,你们绝不要侵犯任何人。”
“如果他们倾向和平,你也应当倾向和平......”
强制信仰宗教,很显然是违背伊斯兰教义的。
《古兰经》:
“宗教绝无强迫,正邪确已分明。”
“你当教诲,你只是教诲,你绝不是监察他们的。”
“如果你的主意欲,大地上所有的人,必定都信道了。‘ 难道你要强迫众人都做信士吗’?”
“我全知他们所说的谰言,‘ 你不能强制他们’,故你应当以《古兰经》教诲畏惧我的警告的人们。”
只是伊斯兰教不主张无原则的宽容,穆罕默德说:
“你们当中谁要看见有人作恶,就用手去制止他;若做不到,就用口去规劝他;若还做不到,就用心去憎恨他,这是最弱的信仰。”
但我们要知道《古兰经》是在战争年代降示的。许多话得看背景,不能一概照搬。为真理和正义施行“圣战”准确说来也并没有什么不对。
伊斯兰教确实是公开允许使用“圣战”来解决问题的,而且不只是为了被动的正当防御而战争,竟然还允许主动的发动侵略战争,根除邪恶。
鼓励为正义而战,也是完全正确的。
今天世界上那些偏执狭隘,滥杀无辜的恐怖分子已经失去正信、背弃真主,必定下地狱。
《古兰经》说:“你当以善待人,象安拉以善待你一样;你不要在地方上搬弄是非,安拉确是不爱搬弄是非者”。
穆罕默德并不要穆斯林盲从、迷信。为了鼓励穆斯林学习科学文化,他甚至说:“学者的墨汁,浓于烈士的鲜血”。
3
从历史来看,所有“政教合一”的国家都是最黑暗的、最贫穷、最落后的国家,每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,都是无比黑暗,不但牵制人的政治自由,而且钳制人的思想,物质和精神的枷锁的让人时刻无法喘气。
比如,历史上的基督教,49年之前的西藏,都是“政教合一”的惨痛教训,黑暗无比。
《古兰经》中的主要部分都是在劝人行善,穆圣说过:“没有正信,就不能进天堂;没有对别人的仁爱,就没有正信。”
伊斯兰教义如果概括总结,那就是“敬神”与“爱人”,其他的都是细枝末节,不合时宜的,这些都需要改。
偷窃者砍手、通奸者砸死、允许杀害不信伊斯兰教的人,摧残女性和同性恋者,禁止收取利息之类等等,都应该改。
伊斯兰教国家想要进步,必须与时俱进,对其意识形态,政治法律,经济体系进行全面改革。
结束伊斯兰世界的专制政权,建立宽容、多元、理性、民主、自由,遵行宪政的社会更为重要。
那么,从历史来看,伊朗的未来会如何呢?
很显然,信息如此发达的今天,陈旧的教条早已无法继续忽悠伊朗的民众,未来的伊朗政府垮塌,是完全可以预见的。
只是时间问题而已。
参考文献:《伊朗伊斯兰革命史》。